丰子恺:爱的教育
丰子恺:爱的教育 家里的孩子们经常突发一种使我惊异打动的措辞或行为。我每每丢弃了书卷或遏制了事情,费良久的时光来仔细吟味他们的措辞或行为的意味,终于获得深的向往的启示。
有一天,一个孩子从我衣袋里拿了一块洋钱去玩,不久,他又找得了一条红线,拿了跑来,对我说:“给我在洋钱上凿一个洞,把线穿进去,挂在头颈里。” 我记得了:他曾经艳羡一个客人胸前的金的鸡心,又艳羡他弟弟胸前的银锁片。
此刻这块袁世凯浮雕像的又新又亮的洋钱,简直很像他们的胸章。假如凿一个洞,把红线穿起来,挂在头颈里,简直是很悦目的装饰品。
这时候我正在编什么课本,起初讨嫌他的累赞,然而听完了他的话一想,我不得不停笔了。我惊佩他的发见,我愧我本身的被习惯所支配了的脑筋,每天习见洋钱,而从来未曾认识洋钱的真脸孔,今天才被这孩子提醒了。
我们平日讲起或看到洋钱,老是连忙想起这洋钱的来路、去处、效用及其他的旁的关系,有谁注意“洋钱”的本体呢?孩子独能见到事物的本体。这是我所诧异打动的一点。他们在吃工具的时候,更多瑰丽的诗料表露出来。
把一颗花生米劈分为两瓣,其附连着胚粒的一瓣,他们想象作一个“老头子”。假如把下端稍咬去一点,老头子就能立在凳子上了。
有一次,他们叫我去看花生米老头子吃酒。我瞥见凳子上一只纸折的小方桌,附近围着四个花生米老头子,神气真个个活现,我又惊佩他们的见地不置。
一向我吃花生米,老是两颗三颗地塞进嘴里去,有谁兴奋细看花生米的形状?更有谁兴奋把一颗花生米劈开来,看它的内部呢?他们发见了,告诉我,我才晓得仔细玩赏。我以为这想象真微妙!缩头缩颈的姿势,伛偻的腰,长而硬的髯毛,倘能加一支杖,宛如中国画里的点景人物了。
他们吃藕,用红线在藕片上的有法则的孔中穿出一朵花来,把藕片看成天然的教育玩具的穿线板。吃玉蜀黍,得了满握的金黄色的珠子。吃石榴,得了满握的通红的宝石。他们的可惊的识力,何止这几点?在平凡的日常糊口中,他们能在到处发见富厚的趣味,时时作惊人的描写。
我于诧异打动之余,仔细一想他们这种言语行为的内容意味,似乎以为这不仅是家庭寻常的琐事,不仅是可以任其随时忘却的细故,而简直含着有一种很深大的人生的意味。以为儿童的这一点心,是与艺术教育有关系的,是与儿童教育有关系的。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崇高的心,极应该掩护、造就,不该该听其耗费。这点心,奈何与艺术教育有关?奈何与儿童教育有关?何故应该造就?我的所感如下: 儿童对于人生自然,另取一种特殊的立场。
他们所见、所感、所思,都与我们差别,是人生自然的另一方面。这立场是什么性质的呢?就是对于人生自然的“绝缘”(“isolation”)的观念。
所谓绝缘,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,排除事物活着间的一切关系、因果,而孤零地寓目。使其事物之对于外物,像不良导体的玻璃的对于电流,隔离关系,所以名为绝缘。绝缘的时候,所瞥见的是孤傲的、纯粹的事物的本体的“相”。
我们大人活着间辛苦地糊口,计划利害,巧运智谋,已久惯于世间的因果的网,久已疏忽了、忘却了事物的这“相”。孩子们涉世不深,眼睛明净,故容易看出,容易道破。一旦被他们提醒,我们自然要惊异打动而向往了。
绝缘的眼,可以看失事物的自己的美,可以发见奇妙的相比。上面所述诸例,要把洋钱作胸章,就是因绝缘而看失事物的自己的美;比花生米于老头子,就是因绝缘而发见奇妙的相比。
上例所述的洋钱,是我们这世间的实糊口上最重要的工具。因为人生都为糊口,洋钱是可以维持糊口的最重要的物质的一面的,因此人就视洋钱为间接的生命。孜孜为利的商人,世间的大大都的人,天天的奔走、奋斗,都是只为洋钱。
要洋钱是为要生命。但要生命是为要什么,他们就不想了。他们这样没头于洋钱,萦心于洋钱,所以讲起或见了洋钱,就强烈地打动他们的心,连忙在他们心头唤起洋钱的一切关系物——生命、糊口、衣、食、住、幸福…… 这样一来,洋钱的自己就被压抑在这等重大关系物之下,使人没有余暇顾及了。
无论洋钱的锻造多么美,镌刻多么上品,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奋斗竞逐的对象,拼命的冤家,或作福作威的手段。有注意洋钱钞票的斑纹式样的,只为防铜洋钱、假钞票,是警备的、审查的立场,不是浏览的立场。只有小孩子,是浏览的立场。
他们不懂洋钱对于人生的感化,视洋钱为与山水草木花草虫鸟一样的自然界的现象,与绘画镌刻一样的艺术品。实在,只有在这种心理之下,能瞥见“洋钱”的自己。
大人纵然有偶尔的浏览,但比起小孩子来,是不自然的、做作的了。小孩子所见的洋钱,是洋钱本身的独立的存在,不是作为事物的价格、贫富的尺度的洋钱;是无用的洋钱,不是可以换物的洋钱。独立的存在的洋钱,无用的洋钱,便是“绝缘”的洋钱。
对于食物、用品,小孩子的观念也都是用这“绝缘”的眼的。这种立场,与艺术的立场是一致的。画家描写一盆苹果的时候,决不生起苹果可吃或想吃的动机,只是观照苹果的绝绿的“相”。
画中的路,是旷野的静脉管,不是通世间的路。画中的人,是与自然物一样的一种存在,不是有意识的人。
鉴赏者的立场也是如此。这才是真的创作与鉴赏,故美术学校的用裸体女子的模特儿,决不是像旧礼教维持着所非难地感冒败俗的。在画家的眼中,——至少在描写的瞬间,——模特儿是一个美的自然现象,不是一个有性的女子,这便是“绝缘”的感化。
把事物绝缘之后,其对世间、对我的关系割断了。事物所暗示的是其独立的状态,我所见的是这事物的本身的“相”。
无论诗人、画家,都须有这个心、这副眼睛。这的确就是小孩子的心、小孩子的眼睛! 这点心在人生何故难得呢?这问题就是“艺术在人生何故难得”,不是此刻所能草草解答的了。但也不妨简朴地说: 涉世艰辛的我们,在现实的世界、理智的世界、密布因果网的世界里,险些要气闷得窒息了。
我们在哪里必然要找求一种慰安的工具,就是艺术。在艺术中,我们可以暂时放下我们的一切压迫与担负,排除我们平日处世的苦心,而作真的本身的糊口,认识本身的旷达的生命。
而进入于这艺术的世界,即美的世界里去的门,就是“绝缘”。就是不要在原因成果的关系之下寓目世界,而看成一所大陈列室或大花圃寓目世界。这时候我们才瞥见瑰丽的艺术的世界了。
哲学地考查起来,“绝缘”的正是世界的“真相”,即艺术的世界正是真的世界。譬如前述的一块洋钱,绝缘地看来,是浑圆的一块浮雕,这正是洋钱的真相。
为什么呢?因为它可以换几升米,换十二角钱,它可乃至富,它是银制的,它是我所有的,…… 等关系,都是它自己以外的工具,不是它本身。几升米,十二角钱、富、银、我,…… 这等都是洋钱的关系物,那里可说就是洋钱呢?真的“洋钱”,只有我们瞬间所见的浑圆的一块浮雕。理智,可以用科学来代表。
科学者所见的世界,是与艺术完全相反的因果的世界。譬如水的真相是什么?科学者的解答是把水阐发起来,酿成氢与氧,说这就是水。
艺术者的解答,倘是画家,就把波状的水的瞬间的现象描出在画布上。然而照前面原理讲来,这氢与氧分明是两类别物,不外与水有关系罢了,怎么可说就是水呢?而波状的水的瞬间的现象,确是“水”本身的“真相”了。然而这是说科学的立场与艺术的立场,不是以艺术来毁谤科学。科学与艺术,同是要阐明宇宙的真相的,其途各异,其终点同归于哲学。
但两者的立场,科学是理智的、钻研的、奋斗的,艺术是直观的、慰安的、享乐的,是明明的事实。我的意旨,就是说现实的世间既逃不出理智、因果的网,我们的主观的立场应该能造出一个享乐的世界来,在哪里可获得refreshment [精力爽快,神清气爽],以恢复我们的元气,认识我们的生命。
而这立场,就是小孩子的立场。艺术教育就是教人这种做人的立场的,就是教人用像作画、看画的立场来对世界;换言之,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,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。学做小孩子,就是造就小孩子的这点“童心”,使长大以后永不耗费。深说起来:我们活着间,倘只用理智的因果的脑筋,所见的只是万人在争斗倾轧的修罗场,多么悲凉的世界!日落,月上,春去,秋来,只是催人老死的动静;山高,水长,都是阻人交通的障碍物;鸟只是可供食料的动物,花只是成果的原因或植物的生殖器。
并且更有大者,在这样的立场的人世间,人与人相对都成保存竞争的对手,都以利害相交代,人与人之间将永无交通,人世间将永无和平的幸福、“爱”的足迹了。故艺术教育就是和平的教育、爱的教育。
人类之初,天生成是和平的、爱的。故小孩子天生成有艺术的立场的基础。小孩子长大起米,涉世渐深,现实渐渐袒露,儿时所见的瑰丽的世界渐渐破产,这是可悲伤的事。
比及成人以后,或者为各类“欲”所迷,或者为“物质”的坚苦所压迫,久而久之,以前所见的幸福的世界就一变而为苦恼的世界,全无半点“爱”的面影了。今后的糊口,便是挣扎到死。这是世间最大大都的人的一致的步骤,且是面前实际的状况,多么可悲伤呢!避死是不行能的,但营生前的和平与爱的欢乐,是可能的。
世间教育儿童的人,怙恃、先生,切不行斥儿童的痴呆,切不行渴望儿童的像大人,切不行把儿童大人化(参看本卷第七第八两期《教育杂志》的我的文字[即“儿童的大人化”]),宁肯保留、造就他们的一点痴呆,直到成人以后。这痴呆就是童心。童心,在大人就是一种“趣味”。造就童心,就是修养趣味。
小孩子的糊口,全是趣味本位的糊口。他们为趣味而游戏,为趣味而忘寝食。在游戏中睡觉,在半夜里要起来游戏,是我家的小孩的常事;推想起来,世间的小孩必然大抵沟通。
为趣味而入迷的时侯,常要做自已所做不到的事,或不行能的事,因而跌交,或受伤,也是我家的小孩子的常事。然这种全然以趣味为本位的糊口,在我们大人自然不必,而且不行能。
假如有全同小孩一样的大人,那是疯子了。然而小孩似的一点趣味,我们是可以有的。我所谓造就,就是做怙恃、做小学先生的人,应该乘机助长,批改他们的对于事物的观念。
助长其适宜者,批改其过度者。最是十岁阁下,渐知人事的时光,是紧要的一个关头。母亲父亲的平日的立场,在这时期中被他们完全学得。故十三四岁小孩子,多数形式与内容完全是怙恃的化身。
这是我所屡次碰见的实在景象。过了十三四岁以后,本身渐成为大人,眼界渐广,混入外来的印象,故内容纵然稳定,形式多数略有更动,不完全是怙恃的仿照了。然而要底子改造,已是不行能了。
所以自七八岁至十三四岁的时期,是教育上最紧要的关头。一般的怙恃、先生,总之,是以教孩子做大工钱独一的教育目标的,这便是大错。我尝见有一个先生对七八岁的小孩子讲礼貌、起立、鞠躬、脱帽、漫步、低声、敬重、谦虚……又有母亲存款于银行里,银行送一具精小的铜制的扑满,她就给五岁的孩子蕴藏角子。而且对我说这孩子已奈何懂得储钱,觉得自得。
又有一种客人,多数是女客,是助成这件事的。他们提了手帕子(内里包几样糕饼等礼品,我们的土语叫“手帕子”)来做客人,瞥见孩子,又从身边摸出两只角子来赐给他,当他的怙恃亲眼前,塞进他的小袋袋或小手手里,觉得客套又阔气。我们乡间,凡稍上等(?)的人家的客人交往,总有此习惯。
因此小孩子无论两岁三岁,就知储备,有私产了。这种都是从小摧残他的童心。
礼貌、储备,原非恶事,然而在人的遍及伟大的生命上看来,是最末梢的小事罢了。孩提的时候教他,专心于这种末梢的小事,便是从小压倒他,叫他望下,叫他走小路。
这是何种的教育? 然则所谓造就童心,应该用甚样的方法呢?总之,要到处离去因袭,不守传统,不顺情况,不照习惯,而造就其全新的、纯洁的“人”的心。对于世间事物,到处要教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领受,或用这个全新的纯洁的心来批判选择而实行。
认识千古的大谜的宇宙与人生的,便是这个心。获得人生的最高的法悦的,便是这个心。
这是儿童原来具有的心,不必怙恃与先生教他。只要怙恃与先生不去摧残它而造就它,就够了。注:本文选自《艺术教育》一书。个中《儿童的大人化》曾连载于1927 年的《教育杂志》第19 卷7 月号、8 月号,《童心的造就》曾载同卷12 月号,收入书中时略有改动。
教化是知识,你一学就会 点个“在看”,珍惜优美返回,检察更多。
本文关键词:LOL比赛押注平台,丰子恺,爱的,教育,丰子恺,爱的,教育,家里,的
本文来源:LOL押注正规APP-www.jxwqly.com